●●●● 今天我们所谈论的话题算是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范畴,也会涉及到同性的话题,毕竟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,古代还是现代,同性恋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攀上。 在古代男同称之为断袖,女同称之为磨镜,而社会对同性恋一直是相对开放的态度,现在还是会有四分之三的人能够容忍家庭成员中有同性恋者,但是希望他能改变。 对同性恋者的一般权利,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去肯定的。就像,九成以上的认为同性恋应当和异性恋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,超过八成的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在身份上是平等的,就算是这样,直到现在也没有被全部的广大民众所接受。当然,也有很多朋友热衷于做自己。 也有朋友会说,我们不想看同性恋的案例,还是来孩子为什么会喜欢上同性吧,这样会更直观一些。下面我们会通过案例的方式,帮助大家尽早的识别孩子由于性识别障碍所带来的思维差异,希望大家可以用更加客观的思路去看待... 一位名叫亮亮的6岁男孩,外表文静清秀,对外部环境比较敏感也会有些羞怯,在家庭中喜欢和妈妈在一起,也显得比较粘人。而家庭环境并不优越,家中有2个姐姐,对于日常开销就要精打细算。 于是亮妈就用姐姐们剩下的服装起初给孩子改衣服穿,到后面就为了省事给孩子穿姐姐们淘汰下来的衣服。穿的习惯了,有时亲戚串门还会开玩笑的叫亮亮“三闺女”的称号。而日常的玩具也是布娃娃之类的女孩比较喜欢的玩具,就算是玩游戏也都是和姐姐们玩过家家扮演女性的角色。 开始妈妈觉得这样很有趣,家庭气氛也比较和谐,但由于农村的教育环境不好,孩子也没有上过幼儿园,到了上小学时,却发现了问题。妈妈要求亮亮必须穿男孩的服装,甚至站着尿尿的习惯也是初步养成。 但是,这样的改变,对于亮亮而言,是从心理抵触的,由于学校同班男生的嘲讽,产生了厌学的想法。在交谈中也发现,亮亮并不喜欢男孩跑跑闹闹,衣服弄的很脏,甚至表明自己讨厌成为男孩。 这个案例中,就属于霖士在开篇时提到典型的“性身份识别障碍”,一般来说,3岁左右的孩子就能识别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,并且在行为举止上就已经有了性别的差异。但是,如果到了相应的年龄,孩子还不能正确识别自己是男还是女,或者行为举止更像异性孩子,那么家长就需要考虑一下孩子是否有性身份识别障碍了。 如果孩子出现“性身份识别障碍”会出现类似案例中亮亮的症状,也就是男孩表现女孩化,或者认为自己就是女孩。即便接受自己的身体构造与女孩有所不同时,还会固执地认为将来长大了身体能长成和女孩一样。有时,还会透露出讨厌自己身上的性器官,希望它们自行消失或者被除掉。 当然,也有的女孩表现男孩化,同理她们认为自己就是男孩,讨厌女孩子的衣服和游戏,喜欢整天和男孩子打闹在一起,甚至为了表明自己是对的,限制女性器官的发育,如用过紧的裹胸等。其实,这类人群对自己身体构造是非常不容易接纳的,而心理和生理产生严重的矛盾,就会造成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。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,由于自我对性身份的偏差就会很容易爱上同性,这也是很多同性恋产生的重要原因。 这个案例中,我们看到亮亮的父母,从小就把孩子当女孩一样打扮和教育,而在日常过程中,也会做鼓励孩子女性化的行为,于是孩子从外表到内心世界都融进异性角色,忽略了自己本来应该归属的身份角色。 也有的家庭重男轻女,家里没有男孩,就将女儿当儿子来养,给女孩穿男孩的衣服,鼓励女儿粗犷豪放的性格,这样的女孩长大了会表现出明显的男孩气质或自认为就是男孩。 当然,现在网络中比较兴起和备受关注“伪娘”的形成,却没有这样的简单,我们后期的内容会做出详细解释。 首先家长们要识别自己的教育行为,识别后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改正对孩子不当的教养方式,在日常生活中,多培养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,这也是霖士常说的不要单一父亲或母亲做全职教育,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两边不同的性格与力量。当然,还是多和同性父母接近,必要的年纪可以主动讲解男孩和女孩生理结构的不同,列举不同性别的特点,肯定孩子自身的优点。 如果发现在一起游玩的小朋友,给自己孩子起外号(娘娘腔等),就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小朋友们不要嘲笑孩子,尽量孩子避免在外受到伤害。 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孩子,家长一定要有耐心,因为性身份的识别,不是一蹴而就的,在各个方面都要逐步建立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知,小到穿衣吃饭,大到性格打造,直到孩子认可自己真正的性别。 整个过程中,父亲们一定要避免粗暴的方式来对待,若孩子年纪大一些了,也尽量不要嘲笑和挖苦孩子,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努力挽回曾经教育的失误。
|